科技之下 电影工业何去何从?

电影是科技和艺术的结晶,特别是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极大丰富了电影艺术表达手段,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现和想象空间,电影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日前,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科技国际论坛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从事电影技术制作的知名专家,分别从电影科技发展的不同角度进行演讲,分析电影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探讨新时代创作生产电影精品的策略和路径。

  以终为始

  视效预览是电影工业最大的变化

在影视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被称为影视特效。电影摄制者利用它们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它们来让电影更加扣人心弦,提升观众观影时的视觉感受。

Base FX成立于2005年,是亚洲知名的影视特效公司,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影特效团队。Base FX曾凭借《太平洋战争》《海滨帝国》《黑帆》三度获得艾美奖,凭借《美国队长2》得到了第一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在前年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Base FX有150名特效艺术家参加了400多个镜头的特效制作工作,并第二次拿到了奥斯卡奖的提名。

Base FX副总裁、亚洲视效预览协会理事谢宁认为,电影是个工业,一直在受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不断变革。

阅读更多

补上“短板”:中国电影工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史竞男、苏万明)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高达202.17亿元,刷新世界纪录。然而正向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迈进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业界普遍认为,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已经“箭在弦上”。未来,“工业化”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词。

  跟粗放式“小作坊”说再见

电影是熔铸创作者独特思维与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高工业规格、高技术支撑的艺术产品。反观当下,很多国产电影的“技术含量”依然有限。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剧组还延续着“作坊式”做法,招来一堆亲戚朋友就能组成剧组。

“这种相对偏粗放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精细化生产。工业化通俗讲就是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引入各行各业的专家型人才,建成一条运转平稳的流水线,进而带动影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导演尹力认为,过去中国电影强调教化和艺术功能,对于电影的工业性、商业性、科技性没有充分重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走过10多年,电影工业化路途依然遥远,总体来看,还处在模仿、借鉴、学习的过程中。

阅读更多

中国电影VS美国电影,到底差距在哪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便形成企业生产模式,即商业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管理,生产制作与传播发行形成严密的组织,市场化程度高,电影立法完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条块分割,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利益协调处理。电影制片方、发行方与技术团队等通常是长期的固定合作伙伴,利益紧密相关。同时,美国电影的蓬勃发展和融资密不可分,融资渠道广、资金雄厚是其显著特征。美国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给中国如下启示。

原文:《打造全媒体时代电影传播策略》     作者: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佐娟

♦熟练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中国电影与欧美电影相比,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在商业诉求上显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不仅是电影本身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的过度,更是文化市场和大众审美对电影发展的需求。中国电影需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熟练运用市场运作规则、模式,实施产业化管理,投资、制片、发行、院线分工合作,责权利明确,并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以利于电影生产与营销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影视公司不下4000家,但缺少行业龙头,华谊兄弟市值也才300多亿人民币,今后,应通过收购、整合、投资等策略,出现几大娱乐集团来使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规范。

阅读更多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影视保险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