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买保险不只给自己买

明星保险讯:众所周知,明星的收入非常高,但也很不稳定,红极一时就捧上天,不红时可能无人理睬。而且明星的工作危险程度还挺高,不少明星就是在拍戏的时候或者拍戏的途中出事故。因此,明星的风险防范意识很高,大多会给自己和家人购买巨额的保险.

章子怡:曾给女儿投保千万

自二人大方公布恋情后,一度受到网友的祝福,现在又有了醒醒这么可爱的小宝贝,章子怡也经常在微博上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自己的女儿,章子怡是心爱不已。相传,章子怡给女儿买了1000万的保险。这样一份巨额保险,在女儿出生半年之后买,必然有其中的深意。因为,在她看来,保险是对女儿的爱和责任。

谢霆锋坐拥10亿身家,但他非常了解娱乐圈的残酷,特意为两子成立3亿教育基金,将来两子长大成人,会有一笔可观的教育费用,供LuCAs及QuINTUs到外国升学,若两子学有所成,该笔基金更是两子创业的本钱,谢霆锋设想得可谓相当周全。刘德华特别疼小孩,据刘德华友人表示,刘德华已为女儿准备好约4千万台币的教育基金,等她18岁时就可自由取用!另外刘德华每次拍戏都会给自己买足意外保险,天王的保障意识真的很强!

网络电影发行的步骤有哪些?

现在电影种类越来越多,网络电影也备受大家欢迎,那网络电影发行的步骤有哪些?宣发保险小编就来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

1.宣发筹备

看片审片→修改→物料准备→宣发战术讨论→平台接洽(影片上线平台)

2.宣发预热

预告片上映→院线首映会→媒体看片会→海报准备(倒计时海报、人物概念海报)

3.首轮宣传

正片上映→新媒体宣传→网综节目造势→论坛营销→话题发酵

4.次轮宣传

数据分析策略调整→硬广推广→影视门户导流→口碑宣传

火爆的电影市场,谁是最大的赢家?

火爆的电影市场,谁是最大的赢家?保底发行小编今天就来根据今年的春节档来分析一下吧。

春节档票房超78亿 谁是背后大赢家?

不论口碑如何,在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的今年,《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都已经双双闯入了中国票房影史前十。

2月20日,“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5亿”“张小斐个站名叫陷进去了”……贾玲和《你好,李焕英》拿下多个热搜。21日,《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元。

而单凭这一部电影,喜剧演员贾玲就成为了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让贾玲成为“第一”的这部电影,又能让她赚多少钱?

《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都已经双双闯入了中国票房影史前十,那他们背后的人又能赚多少?

《你好,李焕英》

贾玲能赚多少钱?

说贾玲是这个春节热度最高的名字,不足为过。

仅仅是凭借《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贾玲已经是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至红星资本局昨晚截稿,《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元。

除了高票房,贾玲的这部处女作也赢得了高口碑。截至2月20日,《你好,李焕英》在豆瓣的电影评分为8.1分,在猫眼购票的评分更是高达9.5分。

作为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贾玲能在这部电影身上赚多少钱?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要从《你好,李焕英》上“分钱”的公司并不少。其出品方行列聚集了多家明星公司,出品单位有7家,联合出品单位还有17家。

北京文化(000802.SZ)、上海儒意影视制作公司(以下简称“儒意影视”)、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猫眼电影”)、腾讯阅文集团(00772.HK)旗下新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丽传媒”)、阿里影业(01060.HK)旗下子公司都位列其中。

贾玲持股65%的北京大碗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碗娱乐”)也在出品方行列。此外,中国电影(600977.SH)、横店影业(603103.SH)、华谊兄弟(300027.SZ)等公司也都出现在联合出品人的名单之中。

排在出品方名单第一位的北京文化在2月18日晚还披露了得益于《你好,李焕英》的相关营收。

根据其公告,截至2月17日24时,《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收入约为人民币27.25亿元。而北京文化来源于该影片票房的营业收入约为6000万元-6500万元。

若以此比例来测算,北京文化票房收入占比约在2.20%~2.39%。

按照惯例,出品排名在第6位的大碗娱乐,分账少于北京文化。也就是说,如果预估《你好,李焕英》的总票房达到50亿元,贾玲公司的收入还不超过1.2亿元。

《唐人街探案3》

“通吃”的万达电影成大赢家

今年春节档的另一大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3》,21日的票房也已超过40亿。比起《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背后的出品方则要少得多。

出品方主要是万达电影(002739.SZ)与中国电影,联合出品方还包括阿里影业、猫眼电影、金逸影视(002905.SZ)、欢瑞世纪(000892.SZ)等。

2019年,万达电影在合并万达影视时曾披露过投资电影的资料。

彼时,万达电影对公告中的“电影7”投资总成本为4.38亿元,处于主投、主控的地位,投资比例为34.5%,定位是喜剧推理片,预计2020年上映。相关信息的匹配,外界皆认为“电影7”即《唐人街探案3》。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除了是《唐人街探案3》的出品方,万达电影也位于电影的发行方行列之中。除此以外,万达电影旗下还有影院,院线也将进行分账。

根据猫眼数据专业版,截至2月20日下午4点,《唐人街探案3》在万达电影院线的票房总计5.09亿元,占总票房13%左右。

而根据院线52.27%的分账比例计算,万达电影单单从《唐人街探案3》上的院线分账收入,都将达到2.66亿元。

出品、发行、院线“通吃”,万达电影将成为今年票房王《唐人街探案3》背后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不过,2020年疫情致影院停摆,万达电影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恶化。

不久前万达电影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堪称影视行业爆出的一颗巨雷。公司营业收入在59亿元-67亿元之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61.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本身净亏损就超过21.5亿元。

此外,开年后的2个交易日,万达电影的股价也接连下跌。从年前的22.6元/股跌至21.2元/股,市值蒸发31亿元。

头部电影与其他电影“八二”分的电影市场格局,使得爆款电影背后的相关方盆满钵满,但腰部电影却处于失意中。

得意

“保底发行方”闷声发大财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这几年的春节档中,北京文化除了押中“黑马”《你好,李焕英》,还押中过2019年的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此外,非春节档上映的《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等爆款电影,背后都有北京文化的身影。

北京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爆款”,更有“保底发行”的模式。

2014年,北京文化联合中国电影,以5亿元的规模参与了《心花怒放》的保底发行,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保底发行的电影;2016年,北京文化又联合聚合影联对《战狼2》进行8亿元票房的规格保底。

什么叫做“保底发行”?简单地来说,即电影上映前,发行方对电影出品方进行票房承诺。如果不能达到,则将按照约定向出品方进行赔付;如果超过约定票房,发行方将在票房分账上更具话语权。

从2014年《心花怒放》后,同是春节档的《西游降魔篇》、2016年的《美人鱼》都出现了保底发行方。而2019年,《疯狂的外星人》被王宝强28亿保底发行,虽然该片拿下2019年春节档的第二名,但最终票房仍只有22亿元。

虽然仍“押中”爆款,不过这一次,北京文化却没能搭上“保底发行”的福利。

在今年,早有传言儒意影视、猫眼电影参与了《你好,李焕英》的保底发行。2月18日北京文化的公告更是印证了“保底发行”的传言。

2月19日,中国电影还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与了电影《李焕英》的出品、发行,未参与保底发行。

根据公告,“该影片已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保底发行,保底票房收入为15亿元。”根据《疯狂的外星人》主要出品方欢喜传媒(01003.HK)在2018年7月公布的保底方案,票房超过保底票房收入28亿元和最低发行收入7亿元以后,投资方和保底方的净收入分成比例为3:7。

如果按照《你好,李焕英》50亿的票房收入预估:超出15亿的票房为35亿元,其中片方分账13.7亿元(以猫眼数据专业版的比例计算),再按比例除去3.75亿元的最低发行收入,10亿元收入的7成将由保底发行方收入囊中。

也就是说,在《你好,李焕英》里赚得盆满钵满的不是北京文化和贾玲,而极有可能是闷声发大财的保底发行方。

失意

“最强春节档”背后也有失意者

随着2月17日春节假期的结束,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最强春节档”也至此结束。

国家电影局18日中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11日除夕至17日正月初六,全国电影票房达78.22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次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增长32.47%。

此外,今年的春节档还同时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在这7天内,《唐人街探案3》以35.62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7日春节档的“票房王”;《你好,李焕英》以27.22亿元票房排第二;《刺杀小说家》票房5.39亿元。

红星资本局梳理,不计算因疫情停止2020年春节档,春节档的电影票房已经从2016年的30.75亿元,一路涨到了今年的78.22亿元。

根据红星资本局的统计,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影史票房前10的电影中,有6部电影都来自于2016年至2021年的“春节档”,“春节档”也成为各制作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必争的蛋糕。

春节档的电影市场,目前有什么特点?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从2016年至今,春节档票房前三强往往都占据了春节总票房的80%左右。今年的《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和《刺杀小说家》三部电影的票房总和,更是占据了春节档总票房的87%。

头部电影与其他电影“八二”分的电影市场格局,使得爆款电影背后的相关方盆满钵满,但腰部电影却处于失意中。《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今年春节档也有电影《人潮汹涌》上映。至红星资本局截稿,《人潮汹涌》累计票房仅次于《刺杀小说家》位于票房第4位,但占比不足春节总票房的3%。

饶晓志还曾在2月13日发布微博,“发声求排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彼时《人潮汹涌》上映三天,电影豆瓣评分在春节档7部电影仅次于《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仅7840万。

《人潮汹涌》背后,受电影票房不达预期影响,出品方光线传媒(300251.SZ)2月18日开盘后迅速走低,截至收盘,股价为13.12元,跌幅0.61%。2月19日再跌1.6%至12.91元。

为什么说不受保险公司待见的明星没前途?

“不受保险公司待见的明星是没有前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明星保险公司就来为您说说吧。

好莱坞电影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投资者因此希望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借助后者管控风险的专业智慧来为投资保驾护航。明星自然是电影项目中最为”金贵”的部分,稍有闪失便可能使整个项目前功尽弃,于是制片方往往会为明星出演投下巨保,如《终结者3》片方就为施瓦辛格出资254万美元投了保险,一旦施瓦辛格发生意外而无法出演这部电影,保险方会给予高达1.82亿美元的赔付。最后这部电影顺利完成,保险方也欣然将部分保费退给了制片方。

但如果被投保的明星确实发生了问题,给制片方、保险方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会给自身带来不良的保险记录,一旦保险公司因风险太大而拒绝再为明星提供保险,或索取制片方难以承受的巨额保费时,明星的职业生涯就岌岌可危了。

妮可·基德曼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好莱坞专栏作家爱德华·杰·爱泼斯坦(Edward Jay Epstein)披露,2000年基德曼在澳大利亚拍摄《红磨坊》时受伤,致使保险公司为影片拍摄延误和她的人身保险赔付了300万美元。2001年,在进入《颤栗空间》剧组拍摄3周后,基德曼因膝盖病痛又一次退出,几乎导致整个制作项目被取消,而如果取消的话,保险公司需要赔付高达5400万美元。所幸的是,制片人决定起用朱迪•福斯特作为女主角继续这个项目,但保险公司仍然赔付了700万美元以弥补延误和额外花费的损失。

由于给保险公司造成的这些损失,基德曼成了不受保险公司待见的演员,她的演员事业也一度陷入低谷。当米拉麦克斯公司准备邀请她主演《冷山》时,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提出的保险收费高达制片费用的20%。而消防员基金保险公司(Fireman’s Fund)则直接拒绝为这部影片提供保险,因为它们此前已经为基德曼的膝盖赔付过多次了。

最后,一家名为国际电影保险者(International Film Guarantors)的公司提出了折衷的解决方案,基德曼被要求将很大一部分片酬放在一个托管账户里,如果她导致了任何拍摄延误,这笔钱便划归保险公司。基德曼还被要求在《冷山》的前期准备和拍摄过程中一直戴着护膝,此外,制片方也承诺为任何有难度的动作准备替身演员,甚至弯腰都不能由基德曼亲自完成,因为这会加重膝盖的负担。在这一系列补救措施后,基德曼才得以出演《冷山》。

明星买过的天价保险

这些明星都给自己买了什么天价保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明星保险

范冰冰,投保对象:脸 保险金一亿元范冰冰当时为宣传电影《万物生长》上浙江卫视节目《奔跑吧兄弟》,考虑到安全问题,节目制作单位为范冰冰投保了巨额保险,光是脸的保险金额就高达一亿元。

对此,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明星的咖数不同,保额差异会非常大,“但为了脸蛋就投保上亿元确实夸张。”而且,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不会有太过独特的险种,像“脸蛋险”这种需要特殊定制,“范冰冰只是节目的单期嘉宾,这个赔付标准特别难定,怎么可能节目组会弄这么麻烦,还要和保险公司谈判去设定一个‘脸蛋险’。”

王凯,投保对象:手 保险金3600万 据悉,因为给360手机代言,360董事长周鸿祎为王凯的双手投保了3600万元,该保单由泰康人寿承保。至此,王凯双手的保额已超过魔术师刘谦。

韩庚,投保对象:命根 保险金千万 有网友曾提前曝光了深圳卫视跨年音乐季在深圳湾体育馆举办的压轴场“美好年华声震世界”的所有内容,甚至踢爆了主办方替韩庚买下了千万保险保“命根”的消息。

蔡依林,投保对象:双腿 保险金5000万元 新台币“舞功高强”的蔡依林,每次在举办演唱会之际,都会为了练舞而令双腿擦伤淤青,因此,经纪公司后来就干脆为她的双腿投保了5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00万元左右),这就让“舞娘”可以为所欲为地展露高超舞艺了。

贝克汉姆,投保对象:右脚 保险金1.5亿美元 2002年世界杯前,小贝就曾花费1.5亿美元重金,专门为自己的右脚买了份“天价”保险以备不测。据说,小贝此举是有前车之鉴的,由于在冠军联赛上被杜舍尔铲伤,使他险些无缘于世界杯赛。

什么是强制保险?

保险都是买卖自由的,那还有种强制保险,那什么是强制保险?下面明星保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

所谓强制保险,是指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凡是在规定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参加的保险。比如,世界各国一般都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规定为强制保险的险种。由于强制保险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国家对个人意愿的干预,所以强制保险的范围是受严格限制的。我国《保险法》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保险公司和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

强制保险可根据立法的部门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强制保险

根据法定程序,由国家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由中央政府颁布实施的强制保险条例,这种强制保险一般由国家授权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这类强制保险对保险人、被保险人及保险标的都规定了具体范围,不论被保险人或保险人是否同意,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均受到法律的约束,例如:我国的《飞机、火车、轮船旅客的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以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

这类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对未按规定交纳的保险费这采取滞纳罚金;(3)保障标准的统一性

2、在地方范围内实施的强制保险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由地方政府通过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规定参加的保险,例如:我国目前已经有24个省、市对机动车辆四散着责任保险采取强制保险的做法。

3、在特定行业内实施的强制保险

根据政府某些行政机构发布的有关法令,法规,规定凡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必须投保相应的保险,否则不允许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例如:目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向企业或者个人进行的抵押贷款规定,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时,必须对此抵押品进行保险。

保底发行了就不会亏钱了吗?

什么是保底发行?保底发行了就不会亏钱了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有很多投资电影的朋友应该都有听说过保底发行这个词,我先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保底发行:所谓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大家听说保底发行这个词可能近几年才知道的,其实第一部媒体报道的电影是2013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当时保定方保底票房5个亿,最终西游降魔篇以11.7亿票房为保底发行打响了第一枪,随即2014年的《心花怒放》也开始了保底发行,当时北京文化和中影股份发行北京分公司还有北京旅游一起为《心花怒放》保底5亿票房,最终心花怒放以11.7亿票让投资人和保底方大赚了一笔,随后很多保底发行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同年上映的《后会无期》由博纳3.5亿票房保底发行,该片的最终票房6.3亿,博纳也是赚了一大笔!

2016年过年上映的《美人鱼》也是一部保底的电影,由和和影业为首的多家公司保底票房18亿,最终票房成功的突破了34亿!《心花怒放》》《美人鱼》的成功让大批发行公司走上了这场“资本赌局”的路。《一部之遥》《栀子花开》《叶问3》》《梦想合伙人》《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大话西游3》《战狼2》》《盗墓笔记》《疯狂的外星人》《我不是潘金莲》《大闹天竺》等等很多电影,有亏的有赚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跟大家讲一下保底发行也不是代表百分百赚钱,这些电影的成功并不是靠着保底发行,而是电影本身的制作,发行和宣传的优秀。但是保底发行可以为投资人增加一份保障。

在今年6月19日在璧山一部新的保底发行的电影《凤之子》举行了开机仪式,现场聚齐了各位演员和出品方,制片方。

《凤之子》这部电影是一部教育题材电影,主要讲述了人民艺术家——吕凤子在艰苦岁月中为育人,救国而不懈努力的可贵精神。该片作为纪念吕凤子系列活动组成部分,以重现吕凤子丹阳办学,迁途重庆,璧山办学人生。集正能量,主旋律,国画艺术于一体,还原吕凤子传奇一生。

这部电影保底票房为两个亿,成本为7500万元。按照投资成本来算,2亿票房已经赚一些钱了,加上非票房收益是可以小赚一笔的,《凤之子》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稳赚不亏的 ! 因为就按保底的票房投资人已经赚钱了 !而且这部电影题材和故事,以及制作宣发都是比较不错的。加上国家对教育题材的支持和扶持,想必这部电影有望成为黑马大赚一笔!

为什么很多宣发公司最后都做不下去了?

为什么很多宣发公司最后都做不下去了,宣发保险公司就来跟您一起了解。

有人说,任何行业的最终出路可能都归结于保险业。这一趋势甚至连电影宣发人员也不例外,可能从业多年所积攒的人脉关系,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他们变成保险客户。

这当然是个笑谈,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影视行业在遭遇2016行业拐点和2018税务风波之后,越来越多的宣发公司要么解散、要么举步维艰,中小宣发公司的行业神话和一飞冲天的情况越来越少。

“俺也不知道,俺也不敢问,这可能是目前我对行业小伙伴的态度吧,真不知道哪天又有朋友的公司解散了,说不定哪天来的新人就是曾经最讨厌竞争对手的公司遣散的。”

从一位宣发朋友口中,看得出他对目前行业的无奈,但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或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始终没有离开电影行业,虽然最初一起入行的朋友已经离开了大半。

保底失败、跟错项目、策略失误

中小宣发面临七年之痒

“哥,咱们公司的情况你还不了解吗,当年也是国内数得着谈得上的公司,但目前原来各个区域六七名的发行人员现在一个大区之留下一两个人,而且我们的工资也有很长时间没发了。”

这是拍sir的一位从业多年的朋友几天前聊天透露的,他们公司也算几年前区域发行布局时,较早开展工作的公司之一,鼎盛时在全国也有百十号人的发行团队。

但在2016年,行业所累积的问题和风险一并爆发,“保底发行失败”成为这一年的关键词。2015年,燥热的市场也让大批项目快速上马,给大家的错觉是所有影片都能有机会,所有影片都能有奇迹。

虽然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和市场变化,保底逐步没能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其后续效益对一些本来资金不那么雄厚的中小宣发公司影响巨大,一个保底项目亏损,往往需要数个保底的盈利才能抹平,这对于资金流需求强大的宣发公司特别难办。

好的宣发公司一定是人文公司,是一个人治大于情理的公司,但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非常依赖裙带关系和强调关联关系的社会,这也使得宣发公司在面对项目时,往往会面临策略应对上的捉襟见肘,自己也难以掌控命运。

“一些机会真的非常好,但你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承担相应的风险,但大部分领导会害怕、会担心、会退缩,毕竟大家已经被吓怕了,没人敢轻易去承担风险。”

除了一些个别老板突发奇想临时组建的宣发公司之外,从2012年起逐步兴起的内地宣发公司到今年恰好走到了7年,这七年间成立的宣发公司很多,倒下的也不少。更多公司则依靠一两个项目的成功维持一两年的基本开销,但一两个策略失误或失败,则会使其迅速垮塌。

好在于,能投入资金玩影视和宣发公司的大部分老板,其全部精力未必都在于此,影视宣发公司未必是他们的主业和主要资金来源,公司歇业和拖欠员工工资,苦的是长久跟随的老员工。

行业整体稳定性和持续性欠佳

宣发公司风险增大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不如北美,这种差距被视为全方面和多角度的,这一点让很多从业者既羡慕,又慨叹差距无法弥补。

但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优点是,我们卖座的影片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其类型丰富度和多样性要比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要完善,这一点也会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创造出更多机会。

而问题在于,如果从单个公司的表现来看,我们会发现情况并不理想,大公司的稳定性不如前几年,中小公司的持续性较差。一些公司的确做了一两个超级牛X的项目,但只要有一个项目看走眼、放哑炮,前面的工作基本就前功尽弃。

目前电影行业存在的风险,是宣发公司所面临的高风险,这也是电影行业目前所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大活根本接不到,大公司之间合作非常紧密,我们甚至连吃残羹剩饭的机会都很难,中小项目本身盈利性差,还有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虽然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权,但真心熬不起。”

和一位业内宣传公司朋友聊她们公司的情况,可以深深感觉到这些公司目前遭遇的窘境。虽然和电影项目一样,市场肯定是给予头部公司如头部电影一样的优厚回报,但很多打杂的事情和边角余料的处理,仍需要中小公司解决。

表面上,宣传和发行公司可以赚较为固定的辛苦钱,但前提是,行业得有稳定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情况则是,大部分头部影片和头部项目对比中小项目,宣发公司极少会因项目的大幅度盈利而获得相应的回报,如若想深度参与和投资项目,就对宣发公司本身的资金、精力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点,至少有90%以上的国内中小宣发公司做不到。

中小公司做得都是可有可无的活

只重数量、不看质量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发展,目前几乎没有一部影片是完全“裸发”的,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又会感觉到很多影片就是“裸发”,以至于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发行动作。这和长久以来内地电影产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宣传是很重要的环节有关,与中国一直都缺乏服务意识是一个道理。

本质上看,电影的宣发过程是一种高度职业化的服务工作,在整个产业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

就像很多人说,抛开服务而言,海底捞的火锅并不好吃,其口味和很多正宗火锅是无法相比的。但海底捞卖的就是服务,服务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也是其火锅文化的重要符号。

同样,宣发也是电影服务的一环。不宣发或者轻视宣发,本质上要求影片的质量足够过硬,但大多数质量好的影片会更重视宣发的过程。

介于中低成本的影片的资金比较紧张,即便能够拿出宣发费用,这部分费用对于宣发需求而言,也都会显得捉襟见肘,像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重点影片的宣发费用基本在五千万乃至亿元以上。

行业的整体情况中小宣发公司无法改变,这也使得这部分公司只能依靠数量的积累,来延续公司的生存周期。

不同公司的从业经历不同,所经历的项目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使得宣发公司有其擅长的项目和方向。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片方都会舍得花钱来宣发影片,基于市场竞争,大部分公司会压低竞争价格来争夺项目,接自己不擅长的项目。

并且,大部分项目的片方,也不能确保投入大的费用宣发影片就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这也使得影片的宣发工作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完全找不到章法,一些看起来B格满满的公司,也会做让业内外匪夷所思的项目,和令人无法理解的发行动作。

“我所见到的一个发行公司,原来3个月做两个项目,现在变得异常勤奋,一个月做两个项目,但大部分项目也就只能赚个百八十万的基本宣发费用,抛掉各种成本和员工开支,所剩无几。”

勤奋看起来是好事,但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完全是有效的,电影产业毕竟归结到文化事业,企业形象异常重要,一家企业给业内外最重要的一面是个人形象,这就包括所承接影片风格类型的整齐划一,这也需要企业本身有长期的规划。

但目前,大部分宣发公司总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

头部和顶级的宣发公司已经开始参与更多项目的制作,风险性大大降低,这对大部分处于中下游的宣发公司来说,又是一次致命打击。

离开放手对宣发公司的老板来说是件简单的事情,员工们也同样会有自己的出路,不过电影行业时效性和换代更迭程度极高,一旦离开想再次回到行业之中,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齐秦《大约在冬季》的歌词,映照目前很多处于动摇和刚刚离开影视宣发工作朋友的心情。处于激烈动荡的电影产业时代,离开反而是相对明智的选择。